園區建設重在激活創新動力(論策)
“自2010年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以來,我國培育新動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、實質性的進步。”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介紹,高新技術、新興產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8%左右開始進入到超過10%的關鍵時期。
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新動能指數顯示,2015—2017年,中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為123.5、156.7、210.1,分別比上年增長23.5%、26.9%和34.1%,呈逐年加速之勢。
當前,中國新經濟新動能正處在從量變向質變轉化的關鍵轉折期,要讓越來越多的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集聚起來,構建有利于新動能加速成長的創新生態環境。特別是要打通從創新到產業這一環節,消除從實驗室產品到產業化之間的“死亡谷”。
中國各地新動能正在加速培育,不少省份特意設置了高新區、試驗區等專業園區來支撐當地新動能發展。劉元春認為,園區建設應遵循產業發展規律,重在激活創新動力。例如,各園區應探索包容創新的“放管服”制度,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范的管理措施,建立適合產業發展的新理念、新能力和新服務;優化營商環境,對新興產業的發展減少顯性準入門檻,避免簡單套用傳統的審批式管理模式,審慎出臺新的準入和監管政策;切實用好各類產業基金,避免“撒胡椒面”現象……
“接下來,我們仍應進一步深化改革,為新動能的加速成長創造更有利的市場條件,使其更好地形成自我循環、自我造血的良性運轉機制。”劉元春說。
小編駐馬店羅馬柱 文章來自人民網